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演习结束后,某些人士居然喊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
这一表态,不禁让人思考:一直标榜“”,为何突然回归“中国人”身份?是岛内民众压力、国际局势变化,还是没办法承受日益增强的军事存在?悬念丛生,答案或许藏在这次军演的背后。 首先来看这场演习的内容与特点。
作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雷霆-2025A”不仅是地势侦查,更是全面检验各军种协同作战能力的综合演练。这次军演并不泛泛而谈,而是着眼于精准目标打击,展示了多项战术的进阶应用。
演练中明确锁定台湾若干战略基础设施,包括天然气接收站、发电厂及部分港通枢纽。 这些目标显然不是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台湾能源依赖的真实的情况进行选择。
数据显示,台湾地区约50%的电力来源依赖天然气发电,而储存能力仅能支持最多14天。一旦天然气运输渠道被封锁,电力供应几乎即刻崩溃,经济活动将停摆。
这种演练细节让台当局不寒而栗,更凸显了对台岛弱点的深度掌控。与此台当局在赖清德的领导下,对相关外部封锁威胁却显得束手无策。
过去的激烈“抗中”路线,在军演期间明显开始降温。首先从媒体层面看,岛内主流媒体对“海峡雷霆-2025A”的报道普遍避重就轻,对战力估测也开始弱化;从政客言论看,喊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某人士,实际上透露出一种心理防线的崩塌。
要知道,这句话本身并不是惯常的政治表达,反而更符合蓝营甚至统一派的逻辑。 如此转向,或许是阶层已经意识到,大陆军事行动不仅仅是宣示主权,更是实际上的统一在行动。
但问题还未结束:的态度为何会突然软化?这就必须提到大陆军事封锁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有限封锁,演练期间明显加强了海域巡逻、舰艇编队的日常运作。
多艘舰艇在台岛周边形成动态监管,不仅常态化检查来往船只,还划定了多个敏感海域的“禁航区”。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施压岛内,让航运费用增加,外贸成本进一步攀升。 第二步是重点封锁,对特定港口进行精准打击,例如高雄港作为岛内主要能源进出口港,被视为封锁战略中的核心目标。
一旦高雄港失效,台湾经济甲板迅速破裂,运输链条几乎同时断裂。 第三步,也是最具威慑性的全面动态封锁。
通过设定大的封锁范围,限制岛内外军机和船只行动,布设智能水雷的方式让台岛航运体系彻底无解。 这种三步封锁机制,从经济到军事的逐步紧逼,几乎将台当局的选择空间压缩到零。
军事行动带来的震慑力不止是岛内的能源和经济焦虑,更大的心理影响其实是对分裂势力的一次“深度敲打”。展现出的明确攻防思路,告诉了一个事实:喊口号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在强大实力面前,任何“”梦都只是短暂的幻影。
在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日益关注、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支持逐步弱化的现实下,赖清德以及阵营不得不开始寻求另一条出路。而这条出路的最初表现,就是放低姿态,试图通过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方式,主动缓和两岸关系。
这种软化真的能起到作用吗?很显然,喊口号远远不足。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确是一种姿态,但如果真正想避免台海全面封锁乃至军事冲突升级,台当局必须从实际行动入手,例如降低与外部势力的军事合作,停止鼓吹“”政策,甚至积极地推进务实的两岸交流。
这种改变不单单是台当局自身利益所在,还是岛内民众福祉的关键。 一旦台当局继续玩弄政治伎俩而不顾实际局势,不但岛内经济将被全面压垮,最终可能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
回过头看,“海峡雷霆-2025A”演习不仅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在战略层面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不论国际鼓吹何种“”论调,两岸统一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的高压态势开始松动,也证明了大陆的军事行动确实对势力形成了强力震慑。
下一步,两岸局势怎么样发展,最终取决于台当局能否正视现实、回归理性。 如果继续走“死硬”路线,恐怕只会加速完成统一倒计时的步伐。
与其等待迎头一棒,不如主动迈出和解的步伐。这一抉择,对于赖清德这样的政客无疑是现实利益与政治梦想的巨大博弈。
而对于台湾普通民众眼下更重要的是能源能否供应充足,经济能否继续发展,而非被卷入无意义的政治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