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华能、国家电投超15GW!2024年150GW光伏指标竞配结果全汇总!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5-03-24 20:03:002025-03-24
随着2024年的结束,“十四五”也即将迈入收官之年,12亿风、光装机目标的提前达成背后 ...
随着2024年的结束,“十四五”也即将迈入收官之年,12亿风、光装机目标的提前达成背后既离不开产业链的降本增效,也代表着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慢慢的变成了当下的投资高地。然而,通过对比往年的下游指标来看,2024年不单单是硅产业链过剩下的内卷竞争,光伏下游市场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相较此前,部分省市光伏指标规模大幅萎缩,占比从50%以上下降至10~30%。尽管总下发规模与往年基本持平,但投资商在光伏领域的投资策略则正发生发生一系列变化,一种原因是投资商正普遍转向风电,另一方面则是不同的央国企当下的投资节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这都将对2025年的投资格局形成深远影响,进而从需求端传递到供给端,影响到整个光伏产业。
纵观2024年,各省公开可查下发明确业主的光伏指标约150GW左右,与往年下发的光伏指标规模相对持平,共涉及19省份,项目类型包括保障性、市场化、源网荷储、煤电联营、地面分布式等多种类型。
从各省光伏指标下发情况去看,内蒙古、新疆以25GW+的光伏指标规模遥遥领先,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内蒙古光伏治沙项目类型占据近90%;其次为云南、江苏、贵州、四川等省份,其光伏指标规模均达10GW以上,需要强调的是,部分省份包含占据2023年光伏指标但实际下发于2024年的一部分。
备注:上述信息仅通过公开渠道整理,部分合资项目未列入,具体数据以企业公开信息为准,仅供参考
从2024年光伏指标分配情况去看,华电、华能、国家电投以近15GW的规模位列TOP 3,其次为蒙能、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绿发、中核、京能、大唐等央国企,其获得的年度光伏指标规模均达5GW以上,贵州能源、中国电建、中广核、三峡、华润、中国能建等所获指标则均达2GW以上。
相较于去年的光伏指标分配情况去看,华电、华能依然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华能增幅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年均开发规模基本保持在10GW左右,华电则是2021年自“五大”末尾后开始奋起直追,年均开发规模逼近15GW/年,自2022年后再次登顶年度开发榜。国家能源集团、大唐年度开发规模则呈现出一下子就下降的趋势,相较去年降幅近3~4GW,国家电投则重回TOP 3。
在五大之外,六小电力央企的光伏年度开发指标规模总体保持在不同的层级,例如中核整体保持在约5GW/年,三峡、华润约4GW/年,中广核保持在3GW/年,国投电力、中节能则相比来说较低,仅为1GW左右。
需要强调的是,在五大六小之外,中国绿发正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近两年其光伏指标年均开发规模约10GW/年,直追五大电力央企,从持有的光伏指标规模来看,基本已经超越六小电力央企。此外,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近两年也保持了一定的上涨的速度,其年度开发指标落在3~4GW/年,持有的光伏指标规模正在追平六小央企。
在央企之外,地方国企通过整合平台企业成立的省级能源企业则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也获得了较高的光伏指标,例如蒙能、京能、贵州能源等地方国企,其2024年光伏指标均达5GW以上,蒙能的光伏项目主要聚集在内蒙古,贵州能源则聚焦在贵州省。
民营企业阵营则仍是由阳光新能源、特变、晶科等企业领衔,所获指标规模均达1GW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十四五”后期,光伏指标竞争大规模转向市场化类型,自带负荷成为其中的重要的条件,而非公有制企业依托当地的制造产能或拟落地产能,其竞争力有所增强,但由于与央国企联合开发等原因,实际规模高于公开数据。
在投资商对光伏指标争夺格局变化之外,2024年另一个最典型的变化是各省风、光指标占比的变动,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显现出以央国企为代表的投资商在“十四五”末期以及“十五五”初期的投资偏好。
从2024年各省的风、光指标规模来看,山西、河北、广西、甘肃、贵州、河南、上海、陕西、西藏等省市风电指标明显高于光伏,而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省份此前一直都是光伏开发大省,其光伏指标常年占据50%以上,到2024年则普遍降至30%以下。更甚者,宁夏、吉林、辽宁、浙江等省份则只有风电指标。
需要强调的是,新能源指标在竞配阶段,大部分省级主管部门仅会标定具体的开发规模,并未明确风、光具体比例,2024年光伏指标比例迅速下降是投资商在项目竞配阶段的自发抉择。
有投资商表示,同一场区,风电、光伏不同资产,内部收益率相差5倍左右。“同样是跑一圈手续,开发新能源项目时,风电收益明显高于光伏,肯定优先获取风电资源。”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光伏相比于风电的开发趋势便已经有所放缓,但彼时风、光开发规模尚能保持均衡增长的局面,但随着新能源入市比例的扩大以及峰平谷分时电价的逐渐蔓延,光伏电站上网综合电价开始逐渐下降,项目收益率明显低于风电。
例如在新能源入市比例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光伏由于发电特性为同时发电、集中出力,其在电力市场并不“讨好”,其午间高发电与谷电价重合使得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风电则主要靠风力来驱动,来风可能“东边不刮西边刮,白天不刮晚上刮”,同时率只有20%背景下,具备获得高电价时段的可能性。
在光伏指标竞争放缓背后,投资商对存量光伏指标的推进情况也存在“放一放”的趋势。2024年以来,部分央国企开始优化存量光伏资产,尤其是在国资委考核的压力下,央国企逐渐从规模考核转向回报率考核,项目收益开始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
例如国家电投、三峡、国网综能等在2024年挂牌了数十家含光伏电站的项目公司股权,国家电投更是停止投资或注销了部分未全部建设完的光伏项目,即便个别项目IRR达到了8%以上。
有央企投资商告诉光伏們,当下光伏电站项目受土地、接入、电价、消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实际项目转化率较低,30%左右的指标转化率已经是行业翘楚,有相当比例的项目仍在“冷却”中,后续将视项目收益率测算的边界条件而适时启动。“当下无论是常规光伏电站还是大基地,项目建设落地以及收益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十五五’期间还是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回望2024,光伏行业经历了极为内卷的一年,虽然硅产业链的内卷降低了光伏系统的投资所需成本,但下游市场光伏对比风电已形成收益率上的投资偏差,央国企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已经给出答案。展望2025年,200GW的风、光新增下限目标不变,但光伏需求已然浮现实质性放缓,反馈到光伏产业链上则是价格回正的期许或许仍将延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